阳邪居上焦者,名曰重阳,重阳则狂。丹溪治阴虚发热,于血药四物汤亦分阴阳∶血之动者为阳,芎归主之;血之静者为阴,地芍主之;血之阴不足,虽芎归辛温,亦不用;血之阳不足,虽姜桂辛热,亦用之;与泻火之法正治从治相同。
孔子曰∶“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凡人饮食入腹,皆一十二经络∶手太阴肺,手少阴心,手厥阴心包,手太阳小肠,手少阳三焦,手阳明大肠,足太阴脾,足少阴肾,足厥阴肝,足太阳膀胱,足少阳胆,足阳明胃,附此以备查考。
王冰曰∶益火之原,以消阴翳。又云∶色鲜为热,自大肠气分来;色瘀为寒,自小肠血分来。
疟疾三、四发后,寸口脉来弦滑浮大者,此方吐之。乃当归、芍药、熟者,所以养血于疏风之后,一以济风药之燥,一使手得血而能握,足得血而能步也。
常山劫痰截疟,乌梅敛此足少阳、太阴药也。此足太阴、阳明、厥阴、手少阳药也。
陶节庵虽着《伤寒六书一仲景伤寒诸方,为古今方书之祖,故注释尤加详悉,观者幸勿以其繁而厌之。凡暑月道中中热卒死,以路上热土围脐,令人尿其中;或用姜汤、童便乘热皆可灌之;或用热土、大蒜等分,捣水灌之;或置日中,或令近火,以热汤灌之即活。